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12月, 2019的文章

歷史回顧系列1-1997年亞洲金融風暴與盈富基金(2800)的成立

圖片
1997年亞洲金融風暴前因後果 2019年,香港經濟外內交困,自2009年國民生產總值(GDP)首次錄得兩次季度倒退,同期失業率由2.8%低位回升,有種「 山雨欲來風滿樓 」的感覺,不禁回想起 1997年的亞洲金融風暴 ,而事件又促成了 被動基金 在香港的興起,所以想藉此文章回顧一下歷史。 1997年亞洲金融風暴 的始末同 東南亞經濟發展 有關,1990年代初,東南亞國家經濟起飛,泰國、馬來西亞、印尼等國家的GDP年增長達7至11%,但是這些國家的經濟發展來自的增加來 外資金的投入 、 高勞動參與 等,而 非技術進步 。 當時的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經濟學教授 保羅.克魯格曼(Paul Krugman) 在 1994年 發表的 〈亞洲奇跡的神話〉(The Myth of Asia’s Miracle) 中指出: 僅 靠大投入 而 不進行技術創新 和 提高效率 的做法,容易形成 泡沫經濟 ,在高速發展的繁榮時期,就已潛伏著深刻的危機,遲早要進入大規模調整。 其時東南亞國家的生產基本面主要是勞動密集型和低端產業為主,產業升級並未開始,但吸引大量外資流入,因此投資價值被嚴重高估。基於這種經濟結構,東南亞國家的經濟其實極度依賴外地投資者,當外圍經濟因素出現變動時,他們就會撤回資金,造成泡沬爆破的危機。 20世紀80至90年代早期 , 泰國經濟 發展迅速,是東南亞的明日之星,在1990至1995年間,泰國GDP年均增速達到9.1%。高速發展的背後就是 放寬資本管制 ,加快讓外來資金進出的步伐。外來資金流入促使當地 股市 和 樓市泡沫 ,而且政府為了維持高速發展需要大舉外債,到 1996年 , 泰國的外債 已急劇上升至 1128億美元 ,並且大多數是短期債務。 以著名投機者索羅斯(George Soros)為首的基金看準了東南亞市場的資產泡沫,開始以投機操作獲利。根據梁健雄先生的描述,其手法可分為三層次:1)先行唱淡、2)沽空當地貨幣、3)再在股市期貨沽空。 索羅斯利用「沽空」手段令泰國政府300億美元外匯儲備耗盡,於 1997年7月2日 宣佈 放棄固定匯率 ,當時泰銖匯率狂跌20%,到了7月24日,泰銖兌美元降至32.5:1,再創歷史低點。7月28日,泰國向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發出救援請求。泰銖崩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