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有「理財觀念」標籤的文章

牛巿中的股神

圖片
詭異的股票巿場往往令人驚訝!香港以至全球受到經濟衰退、貿易戰、新冠肺炎影響之下,巿場指數仍然可以持續上升,恆生指數更於6/7/2020全日上升966.04點。每次牛巿來臨,巿場會出現一些本地的「股神」、「美女股神」,本文想簡介一下其中一位的「股神」的經歷。 2015到2018年的張容容 Michelle 2015年出道的港姐麥明詩(Louisa Mak)為會考10優狀員,又在英國劍橋大學法律系畢業,已經算是人生勝利組。而成名的方法亦可以靠投資,張容容(Michelle)就是其中一位,她為90後(1990年代出生),2009年初,當時18歲的她獲爸親給予資本13萬買入4千股滙控(0005),於半年後以$66沽出,獲利近一倍,初嘗股海賺錢甜頭。2011年初,時值日本海嘯及福島核電廠事故,她用盡資金買入牛證(按 此 看介紹),賭恆生指數會反彈,可是指數隨後下跌,牛證觸及回收價,令80萬本金血本無歸。 從細價股獲利近千萬 Michelle後來專心讀書,大學畢業後先從事市場營銷工作,後因為工作內容沉悶而考入新加坡航空當了兩年空姐,之後全職炒股。期間,經朋友介紹她投資於中國天然氣(931,當時稱為宏通集團)為她賺取鉅富。 Michelle先於2013年11月小注買入,之後有消息傳出公司與多間國企訂立天然氣(LNG)業務協議,更改名為「中國天然氣」,Michelle決定分注吸納,更借用「 孖展 」等衍生工具擴大投資,高峰時賬面賺600萬元,連同本金市值達700萬元。 中國天然氣(931)於2014年9月出現暴跌,股價於下午由$2.5左右下跌到$0.8,10個月的升幅幾乎在半小時全軍覆沒,後來忍手等股價回升到$1.8才分批沽出股票。雖然沽出中國天然氣(931)股價與歷史高位相差一段距離,但Michelle成功從中賺取第一桶金(300萬元),旋即套股換樓,先後買入位於紅磡和屯門物業,作收租之用。 Michelle於2015年的< 星期日檔案 大時代 (2015 07 12) >的訪問中提及自己只要聽朋友介紹就大手買入單一股票,其實她無對公司作詳細分析。她又直言自己是幸運兒,捉著「港股大時代」,跟隨潮流就賺取近千萬。 曾聽前輩講過:投資是計劃,這位「股神」似是趨勢投資者,見大巿造好就投入全副身家買股票,而公司背景、業務前景、管理層信用等都無考慮到,這如同賭搏,未必適合保守...

過渡到5G期間的考慮

圖片
未來的重點基建 香港於2020年4月正式踏入5G時代。5G 的全名是「第五代移動通信技術」(5th Generation Mobile Network)。美國無線產業協會(CTIA)表示:5G比4G 快高達10-100倍,如果我們下載一部約120分鐘的高清電影,用全速4G 下載需時約6分鐘,但用全速5G 下載最快4秒就下載完成!上圖反映到各移動通信技術帶來的速度。 5G的最大好處是高速(speed)、低延遲(latency)、廣連結(connections)等三3項特性,後兩者對產業發展影響較顯著,因為每秒傳送的資料量和速度加快的話就可以提供更多優質和嶄新服務給巿民,例如無人車接送人和貨物; 無人機搜救災難現場,搭載5G,也能減少因延遲導致的遠距操控失誤機率;遠距醫療和VR直播。 創新和科技局於2017年12月公佈的<香港智慧城市藍圖>,內文提及了將香港發展為智慧城巿,並就「智慧出行、智慧生活、智慧環境、智慧市民、智慧政府及智慧經濟」這6個主要範疇,提出發展建議。而5G流動網絡就是該計劃的催化劑,講到底,政府要在短時間或即時將所有的社會狀況收集為數據,並將其分類就需要大數據技術,而5G網絡就是傳送數據的渠道,亦是未來很重要的基建設施。 按個人需要調整電話費 政府有宏大目標,商界亦作出配合,現時(截到2020年3月底)有5個電訊商推出5G月費計劃,包括: 中國移動(CMHK)、3香港(3HK)、香港電訊(HKT)旗下兩間電訊商CSL及1010、和數碼通(SmarTone)。而覆蓋範圍包括熱門地點:中上環、銅鑼灣、尖沙咀、旺角等地區,室內包括全港各大型商場如海港城、K11 MUSEA、太古廣場等、灣仔會議及展覽中心以及香港國際機場,預期到2020年尾才覆蓋全港8到9成地方。 假設大家大部份時間用智能手機回覆通訊軟件(WhatsApp和微信)的訊息、使用社交軟件(Facebook和Instagram)、看新聞和使用Google Map,而且每月通話時間甚少(每月可能60分鐘左右),使用數據流量5GB以內已經足夠的話,可以使用兩張電話卡來降低電話費,其一是負責電話通訊,另一張用於提供流動數據。以下為3HK於2017年推出的$78月費計劃及中移動儲值卡及LuckySim數據卡的比較。 大家記得在2017和2018年期間,香港電訊商之間出現價格戰嗎?它由香港寬頻(1...

如何做小股東

圖片
利豐( 494 )因為受到電子商貿打跨,生意倒退,並且於 2020 年提出私有化,有小股東曾經於 2014 年以 146.85 萬元買入其股票,若果以私有化作價 1.25 元計,僅剩下 18.75 萬元,賬面輸 130.95 萬。再計及歷年收到股息 0.93 元,賬面仍然輸 8 成。 公司前景不明朗,這位股東無沽出股票,反而長期持有,他講當初買入原意是用於收6厘幾股息,但業務下跌影響派息。同時他犯了散戶最大的問題: 1.無留意公司業務前景,利豐(494)近年轉型失敗,又輪給電子商貿,這位股東表示無留意。   2.無留意更換管理層後對公司的影響,這位散戶表示當時買入利豐(494)是看好話事人馮國經的領導能力,之後馮氏退居幕後,由其弟弟馮國綸接手,雖然是兩兄弟,但話事人換人後管理風格會出現改變,股東無比較前後管理層的表現對業務影響是導致輸錢的原因之一。 3.心理因素:「沉沒成本效應」(Sunk Cost Effects)。它出現經濟學理論,講人在做決策時的非理性決定,好似自己支付了「戲飛」費用,入場看電影後發現劇情不如預期,但由於自己已經付出成本,唯有看到完場。在投資上,這位股東已經持有利豐(494)股票多年,又付出了金額,但由於帳面輸錢,覺得現時沽貨就吃虧,所以繼續持有,但他無想過可以將股票沽出後,買入其他業務前景較明朗的股票,例如公用股、科技股或指數基金,那麼他不致於浪費時間,又有可能追回失地。  簡單來看,打工仔做小股東只是搭下順風車,如果自己看好某公司,大可以試嘗試月供股票又或者分段買入,但切記不要一次過投入全部資金,以及集中投資於某股票身上。其實小股東的最大風險來自己,無做到分散投資和理解公司業務前景就決定投入大額資金是導致蝕錢的主因。現時疫症看似受控,但之後就全球經濟衰退,打工仔都是多備現金為妙(如果閒錢多又有膽識就可以例外)。

滙控(0005)派息非必然

圖片
滙豐控股(0005),下稱滙控(0005),於2020年4月1日西方愚人節宣佈取消派發2019年第四次股息(末期息),又預告在2020年底前暫停派股息。消息一出,令散戶和基金經理震撼,尤其高度依賴滙控(0005)的退休人士更傷心。這場停派息的風波對於一眾投資者有何教訓?此文章正是探討這個問題。 2008年後的滙控(005) 滙控(0005)於1865年3月一直將總部設於香港,後來將業務拓展到全球,四出收購。公司為了符合英國監管部門的規定去收購米特蘭銀行有限公司(Midland Bank plc),將總部於1993年1月遷往倫敦。 2002年,滙控(0005)標榜「環球金融、地方智慧」口號,顯示在全球版圖都要有自己的業務。經過一輪收購合併後,滙控(0005)取得驕人成績,2002年當時的主席龐約翰揚言要在5年內將股東總回報翻了一番,足見管理層雄心萬丈。 在2007年,滙控(0005)盈利達到1,490億港元,每股派息7.02港元,而在前一年的2006年11月9日,匯豐股價見152元,為歷史高位。 2003年3月,集團收購Household International, Inc.,總交易約150億美元;2005年,它再收購Metris Companies Inc.。這兩宗收購以加強集團在北美的業務實力。可惜2008年9月15日美國雷曼兄弟破產,金融機構受到連累,連滙控(0005)亦不能倖免,收入大減,在美國的壞帳撥備驚人,雖然當年毋須當地政府打救,但需向股東集資。大家猶記得青姐(故孟青)在2009年3月在有線財經直播節目中見到滙控(0005)股價在$37一秒間變成$33收市後,忍不住當場便哭了出來的一幕嗎? 自此,集團元氣大傷,發展策略由向海外擴張,變成收縮版圖、出售業務、節省成本、「環球金融」的口號慢慢消失,2015年後,將發展重心由美國和歐洲重回亞洲和中國內地。為了吸引散戶和基金公司,公司主要靠派息,以及在2017年開始回購股票以提高股價。 滙控(0005)在2009年後派息穩定,每年派息介乎在$3到4元之間,由於股價下跌造成股息率偏高,成為了退休基金、保險機構和一眾散戶的主要選擇。根據港交所披露易顯示,截至2020年4月30日,公司最大的股東是美國基金公司貝萊德(BlackRock...

顛覆理財觀念

圖片
自己去灣仔會展參加書展2019,其實自己只是打算入去逛逛,無意買書,因為自己已經決定 不買實體書,而是買電子書(如合適),除了看了止凡兄的新書<由錢入心>外,還在某書商處讀 到一本<零基礎的佛系理財術>,自己只是看了首一個章節。 1.千萬不要用腦:投資集中用 常識 就可以,因為成功機率只有0和100%之間,如果用二分法來看只有0%和100%,其他百份數就無意思。 2.千萬不要相信長期的複利效果:很多理財課程上講的 複利息 其實只限於 學 術上,因為投資回報 不會以某個百份比增長 ,只要有 其中一年的回報倒退 的話都會打斷複利效果。 3.千萬不要相信任何人:這裡以 基金經理 為例子,假設自己投入 一生的積蓄50萬 到一個 50億 的基金,而投資決定由基金經理負責,由於自己的50萬只佔50億的基金很小的百份比,基金經理不會對自己的50萬 上心 ;第二,一旦業績好該經理 被挖角 的話,他不會帶走自己那50萬,即是 不會再對自己的本金負責 ,而新經埋的能力又成為疑問;第三,如果有位大老闆 收買 該經理以高價接其公司股票的話,基金受惠人的回報會減少。所以自己一直認為「 理財不求人 」。 4.千萬不要懂太多:投資知識和方法百家爭鳴,可惜巿面上的課程教都是以 過去數據 做分析,學得愈多 術語 反而 搞亂自己思維 ,所以自己只是想將投資方法簡單化:先 儲錢 ,後留意 政治 、 社會 、 經濟 和 科技 的消息和 變化 ,再揀合適 行業 做調查,再揀行業中的 龍頭公司 ,最後先看 股價 。 5.資產配置千萬不要超過三種:講的是先買了保障自己的 保險 (人壽、危疾、醫療和意外保險),而保險不是用於賺錢,所以毋須投資成份的保險。其次是有自己的住屋,未必要馬上買樓,可是一定要 有居住地方 。最後才是賺錢的工具- 股票 。而做股票投資前需要 有3個月或以上的現金儲備 ,以便不時之需。 6.千萬不要趕快還清貨款:這一點意思是只是投資回報在扣除借貸利息後,仍然有1%利息可以賺到的話就毋須盡快還款。可是自己就認為「 理財先理債 」,應該是先集中還完貸款,那麼個人就 無負債 ,之後再做投資,這樣自己會感到 踏實 。

因財務問題失眠

圖片
自己上 Yahoo.com 見到該報導,先不論這個調查的真確性,自己曾經因為財務問題而失 眠,原因是 太依賴工作收入,一旦失去工作,生活就無以為繼。   有 56% 的成年人失眠是又可以推測是他們只有 單一收入 ,而無其他被動收入,又或者被動收 入不足以支持生活。 再看看成年人擔心的錢的問題,只有 5% 是同股巿波動有關,反而是平日 開支 ( 佔 32%) 和 退休金 ( 佔 24%) 問題居多,可見生活開支太大先是他們最擔心的事情。   解決問題的方向反而是 - 做好 個人財務預算 就是規劃將來的收入和開支,持之以恒的話,會 對你評估自己的財務狀況非常有用。 問自己每月 / 週收入和支出有幾多 ? 這都是自己一直建議朋友努力 記帳 的原因。 自己的理財目的 ? 無目的儲蓄令人迷茫,而且無動力維持下去,搞清楚 目的和動機 自然找到理財和投資的方法。 有無合適的奬勵 ? 人性本為懶散,有目的就要有 奬勵 ,提高自己記帳和儲錢的動機,個人 不太建議 是 消費類的奬勵 ,例如買車和去旅行,反而是買入理財書藉,將辛苦下來的錢再投資於自己腦袋上。正如止凡兄所講, 富錢包不如富頭腦 ,增加學校一直無教的理財知識先可以令自己擺脫在職貧窮和窮忙。

習慣先支付自己背後的深意

圖片
此文章為<窮爸爸 富爸爸>中不能發達的第4個原因做補充。 1. 恐懼心理; 2. 憤世嫉俗; 3. 懶惰; 4. 不良習慣 ; 5. 自負。 在理財路上,我們知道有一些公式或方法是一定可以應用到,可是因為消費上的習慣而令自己不得不失敗。 一般人的儲錢方法: 收入 – 支出 =儲蓄 有錢人的儲錢方法: 收入 – 儲蓄= 支出 上圖出自政府的網站-錢家有道 ,道出盡早儲蓄,再利用投資和複式效應來滾大自己的資本。理財的第一步不是放在投資到而是儲蓄,亦即是你有無辦法留著更多的錢。 上述有錢人的儲錢方法很多人都知道,可是做到又有幾多人? 一般打工仔喊著薪金低,福利少,安排返兼職的時間又少,而發展自己的一套生意又毫無頭緒,所以在開源和節流上,節流是較容易達到。 富爸爸在<窮爸爸 富爸爸>提及一個重要的概念:「學會先支付我自己」,意思是先滿足自己的投資需要,再講支付給其他人。 富爸爸講:「在我把僅有的錢先支付給自己後,要支付稅款和其他貸款人的壓力就會變得非常大,迫使我去尋求其他形式的收入,支付的壓力成為我的動力。我會幹額外的工作,開其他公司,在股票市場上買賣多幾支股票以及去做任何可以使那些人不再向我叫喊的事。壓力迫使我努力工作,迫使我去思考,最重要的是迫使我在錢的問題上更精明、更積極主動。」 其意思是:先將儲蓄買入資產,之後利用政府和其他貸款人(銀行)追數的壓力迫使自己尋找其他收入來源。這一招未必適用於大多數人身上,因為追數壓力不見多會迫使自己找更多的錢,反而會令自己逃避問題或借入更多的錢,例如利用私人貸款處理信用卡數,所以回歸基本步:可以減少支出作為儲蓄的第一步。 上圖 就交代到何以富人愈來愈富有,而窮人愈來愈窮,甚至債台高築。在收入(主動和被動收入)增加的同時,減少支出和負債,將儲蓄投入資產項目,當時間一長,資產產生的被動收入又增加了自己的收入,如此不斷循環就令自己變得富有。 如何減少支出?其實坊間方法很多,有些可能讀者們都正在使用。 1. 記錄每天的支出 第一點最為重要,因為自己在無數據的支持下問自己每月支出有幾多都只是憑記憶來想像,並不貼近現實,所以第一步就是建立每日記帳的習慣。現時巿面有多款記帳app給大家選擇,榮晉選用 財務管家...

你如何阻自己發達2-懶惰

圖片
明明忙碌是好事,偏偏<窮爸爸 富爸爸>的作者就講「忙碌的人常常是最懶惰的人」。忙碌不等於成功(揾更多的錢),忙碌成習慣更會成癮。 例如: 「閒下來讓我覺得全身不對勁,我應該可以做更多有意義的事。」 「我沒有足夠的個人時間,我要工作、常常要加班,家事都我負責、還要照顧小孩……」 忙碌代表以下幾項現象: 1.公司給予工作太多,不懂拒絕; 2.明明身邊有同事或下屬,不敢安排工作給他們,因為下屬犯錯,最後由自己善後(執手尾); 3.責任心太重,覺得所有工作要一力承擔,壓力太大反而拖累自己的表現; 4.總認為所有工作都很重要,其實背後有先後次序,可以供自己選擇; 5.最後一項,自己以為無選擇,唯有獨自埋首工作先可以解決所有工作。 「忙碌成癮症」 (Addiction to Busyness Syndrome,ATBS)就是指「沉迷於忙碌的後果猶如慢性病,不僅讓你缺乏休息,還伴隨 倦怠、焦慮、恐懼、社會比較和身體疾病 ,而且在短時間內無法反映出來。」此名詞出向美國壓力管理學者Paula Davis-Laack。 你以為自己很忙碌,其實是把忙碌工作當作逃避自己不想面對的一些問題的方法,榮晉見過有人寧願星期六日返兼職都不肯去理解一下投資的重要性。 如果他們並不忙於工作,會常常將時間放在看電視﹑瀏覽社交網站﹑打電玩﹑網上購物等。總之,想方法將問題掩蓋起來。這是最普遍的一種懶惰形式,即是一種通過忙碌來表現的懶惰。 那麼,我們又可以如何治療懶惰,書中的答案就是讓自己變得貪婪一點。如何做到?就是訓練自己的思維由「我不能支付這個!」變成「我怎樣才能支付這個?」。 前者是反應,即是面對大腦認為不可能的事就立刻放棄,後者是疑問句,引導自己如何去思考。例如:「我如何買到新車」或者「我如何買到新鴻基地產的股票?」這一類的問題只是喚起自身貪婪的起步,因為它們對自己來講有少少的難度而又相信自己經過一悉努力後可以解決。以 「我如何買到新鴻基地產的股票?」為例,自己知道該公司的股票在分拆後仍然很昂貴,以16/4/2019收巿價為例,一手的新鴻基地產(016)要約$67,000一手,一般打工仔要花幾多時間先可以儲到一手? 自己有慾望買入該公司的股票時,就要由大問題「我如何買到新鴻基地產的股票?」分拆多個小問題。 例如: 1. 其實新鴻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