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2019的文章

歷史回顧系列1-1997年亞洲金融風暴與盈富基金(2800)的成立

圖片
1997年亞洲金融風暴前因後果 2019年,香港經濟外內交困,自2009年國民生產總值(GDP)首次錄得兩次季度倒退,同期失業率由2.8%低位回升,有種「 山雨欲來風滿樓 」的感覺,不禁回想起 1997年的亞洲金融風暴 ,而事件又促成了 被動基金 在香港的興起,所以想藉此文章回顧一下歷史。 1997年亞洲金融風暴 的始末同 東南亞經濟發展 有關,1990年代初,東南亞國家經濟起飛,泰國、馬來西亞、印尼等國家的GDP年增長達7至11%,但是這些國家的經濟發展來自的增加來 外資金的投入 、 高勞動參與 等,而 非技術進步 。 當時的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經濟學教授 保羅.克魯格曼(Paul Krugman) 在 1994年 發表的 〈亞洲奇跡的神話〉(The Myth of Asia’s Miracle) 中指出: 僅 靠大投入 而 不進行技術創新 和 提高效率 的做法,容易形成 泡沫經濟 ,在高速發展的繁榮時期,就已潛伏著深刻的危機,遲早要進入大規模調整。 其時東南亞國家的生產基本面主要是勞動密集型和低端產業為主,產業升級並未開始,但吸引大量外資流入,因此投資價值被嚴重高估。基於這種經濟結構,東南亞國家的經濟其實極度依賴外地投資者,當外圍經濟因素出現變動時,他們就會撤回資金,造成泡沬爆破的危機。 20世紀80至90年代早期 , 泰國經濟 發展迅速,是東南亞的明日之星,在1990至1995年間,泰國GDP年均增速達到9.1%。高速發展的背後就是 放寬資本管制 ,加快讓外來資金進出的步伐。外來資金流入促使當地 股市 和 樓市泡沫 ,而且政府為了維持高速發展需要大舉外債,到 1996年 , 泰國的外債 已急劇上升至 1128億美元 ,並且大多數是短期債務。 以著名投機者索羅斯(George Soros)為首的基金看準了東南亞市場的資產泡沫,開始以投機操作獲利。根據梁健雄先生的描述,其手法可分為三層次:1)先行唱淡、2)沽空當地貨幣、3)再在股市期貨沽空。 索羅斯利用「沽空」手段令泰國政府300億美元外匯儲備耗盡,於 1997年7月2日 宣佈 放棄固定匯率 ,當時泰銖匯率狂跌20%,到了7月24日,泰銖兌美元降至32.5:1,再創歷史低點。7月28日,泰國向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發出救援請求。泰銖崩跌

紅色資本

圖片
香港於1997年7月1日回歸中國,可是人心豈會馬上回歸?於是中央政府大致用3種策略真正收回香港。第一,是根據《基本法》掌握香港政府領導層的委任權,由董建華時代開始,每一屆特首和決策局官員都是中央信任的人。第二,維持1982年開始的單程證制度,允許內地人口遷入香港,截至2019年3月,香港已接受103萬內地人口,假以是日,這批「新香港人」將會變成支持中央的力量。最後,由內地企業操控香港經濟命脈,包括所有基建和主要行業,那麼就可以在政治、社會和經濟層面促成真正的回歸。 香港企業染紅之路內地企業在1997年回歸之前早已滲透到各行業,這裡要介紹一個知名人物和熟悉的企業-榮智健和中信集團(267,前稱中信泰富,現稱為中信股份)。 中信集團在1979年10月4日,由榮毅仁創辦,其目是想在中國改革開放之際吸引外資,以及借鑑外資管理經驗應用於中國。中信集團能夠迅速發展全賴創辦人得到中共中央委員會副主席兼國務院副總理鄧小平支持,而創辦人榮毅仁與中共關係密切,他曾出任上海巿副巿長,於1978年成為全國政協副主席。而公司直屬國務院,動用資金毋須審批,資金流動性比其他國營企業快。 香港大企業和重要產業染紅之路,由1984年中英簽署聯合聲明開始。榮毅仁過身後,1986年長子榮智健加入中國國際信託投資公司,擔任中信香港的副董事長兼總經理,並且在國家領導人李鵬和朱鎔基支持下,來港成立中信香港,大舉入股香港的戰略性企業:1987年購入國泰航空12.5%股權、1990年收購港龍航空38%股權和20%香港電訊股權、1992年收購恒昌企業(大昌行前身)、1997年購入中華電力(0002)20%股權,傳媒稱之為「收購香港之戰」,之後於1990年代初收購在香港上巿的泰富公司,將資產整合後易名為中信泰富。 然而,因為2008年公司被揭發隱瞞「炒燶」外滙期權合約(Accumulator)的事件,錄得至少155億港元的損失,加上遇上全球金融危機,所以急於將中華電力(0002)、國泰航空、香港空運貨站、合誠汽車大廈等股權沽出。截到2019年5月,將旗下的亞洲衛星(1135)私有化,再於10月提出私有化大昌行(1828)。 遍及各行各業的紅色資本 時至今日,中信股份(0267)主業為金融業,集中在內地,香港業務的貢獻微乎其乎。中信在香港逐漸淡出,而中資繼續攻入香港,現時在很多方面都

國進民退與港鐵公司(0066)投資價值

圖片
「 國進民退 」 是說那些壟斷性的大型國企進軍某些行業,強力收編與之競爭的民企 。內地政府自 1978 年推動經濟改革以來就利用國企控制多個重要企業,例如 : 中國五大銀行 ( 中國工商銀行、中國農業銀行、中國銀行、中國建設銀行、交通銀行 ) 、公營電訊商 ( 中國電信、中國聯通和中國移動 ) 、能源供應商 ( 中國石化和中國石油 ) 。下圖講內地政府其實透過國務院屬下的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管理旗下所有國企。 在內地能夠將生意做大做強就需要同政府講關係,而關係又淩駕於一切,只要形勢逆轉,生意可以倒退,甚至連整盤生意都要交出來, 2019 年,內地多間巨企創辦人退出公司核心團隊就是「民退」又一例子。 香港還有國進民退的情況 ? 香港政府本身就是一間巨企,因為她擁有財政儲備為 11,616 億元 ( 截至 2019 年 3 月 31 日 ) 和批出 / 回收土地的權力,而由她分拆出來的公司都是變成實力雄厚的霸主,領展房地產信託 (823) 和港交所 (388) 就例子。前者在脫離政府後成為亞洲一大的房地產信託基金,近年更成為發展商 ; 後者經營股票交易所生意,香港唯一的交易所就是港交所 (388) ,散戶投資股票必定光顧她。 然而,政府並非港交所 (388) 的大股東,現時佔股權的 5.98% ,最近她想收購倫敦證券交易所(倫交所),收購金額來自發行新股、發債或借貸,如果成事,政府的股權被攤薄,即是政府在收購前後都不見得有話事權。 港鐵公司 (0066) 體現「國進民退」 香港「國進民退」例子就是由政府持有的港鐵公司 (0066) ,下圖反映到她持該鐵路公司的 75.48% 的股權,有著絕對的控制權。自 2019 年 6 月開始的修例風波引起的示威對該公司的業績有著很大的影響,根據樓亦霏的統計 : 「由 7 月 30 日至 10 月 15 日為止,港鐵關閉或暫停車站服務、甚至全綫停駛共有 29 日之多。」有傳政府和港鐵合謀提早關站,令巿民們多留在屋企,誰是誰非暫時無從考究,可是 2019 年事件足以減少港鐵公司 (066) 的車務收入和租金收入,加上維修費用和多聘人手,令毛利收減。 港鐵公司 (0066) 的危與機 先論風險。政府為港鐵公司 (0066) 最大股東

未知的未知

圖片
妄想世界兄 在Youtube中分享概念「 未知的未知 」,此概念由 美國前國防部長拉姆斯菲德 在2002年的一篇演講中提到。話說在2002年的伊拉克戰爭時,當時美國指出伊拉克政府擁有大規模殺傷力武器,並支持恐怖分子為由準備與其開戰。 在同年2月12日,當時的國防部部長的拉姆斯菲爾德被問及有關的證據時,他說道 : 『據我們所知,有「已知的已知」,有些事,我們知道我們知道;我們也知道,有「已知的未知」,也就是說,有些事,我們現在知道我們不知道。但是,同樣存在「 未知的未知 」——有些事,我們不知道我們不知道。』 這段話提到的三種風險是: 已知(已知 - 已知) 明確知道當中的問題,發生的可能性和影響程度及範圍。 已知 - 未知 知確會發出問題,但對發生的機率和嚴重性不瞭解。 未知 - 未知 無意識到自己有東西自己不知道 最容易聯想到的例子就 黑天鹅事件 。在17世紀之前,無人觀察到黑天鵝,歐洲人認為所有天鵝都是 白色 的。但隨著人們在 澳大利亞 看到第一隻 黑天鵝 的出現,這個信念崩潰。黑天鵝的存在寓意著一旦有不可預測事件發生,將改變之前建立的信念。此事件經法國政治學家塔雷伯(Nassim Nicholas Taleb)在2008年出版的一本書《 黑天鵝效應 》中宣揚開去。原來 經驗 不堪一擊, 知識 隨時都會過時。 黑天鹅事件的3個特質: 1.黑天鵝事件是觀察者 在事前無法預測 。 2.黑天鵝事件會導致 嚴重而廣泛的後果 ,而後果又是出乎意料。 3.在發生黑天鵝事件後,人們會將事件 合理化 為 可預測 的。 香港人面對更多不確定性 上班期間突然間收到同事告知,特區政府公佈根據香港《 緊急法 》於今日通過了《 禁止蒙面規例 》,並於明日(5日)零時零分正式生效,消息一出,整個社會和公司同事都恐慌! 《禁止蒙面規例》的通過無疑是在 立法程序 上打破 缺口 ,相信馬上有人就有 司法覆核 ,適逢香港的 經濟下滑 ,最近政府公佈8月零售業數據中, 整體銷售額 按年 下跌23 %,當中以奢侈品(珠寶首飾、鐘表及名貴禮物)表現最差,加上自 2003年 開始香港 旅遊 、 零售

世界在改變,智慧城巿的出現-電子支付和無人商店

圖片
電子支付 電子支付又叫 流動支付 ,指利用 流動裝置 進行支付,最常見就是利用 智能手機付款 。 在香港,電子支付的公司須根據《支付系統及儲值支付工具條例》取得 儲值支付工具牌照 才可以經營相關的生意。電子支付和電子錢包是互相依存,我們用家需要一個位置收錢,電子錢包就那個儲存金錢的地方。 最早 進入電子支付巿場的是 TNG Wallet ,於 2015 年 11 月 推 出,更與 759 阿信屋合作推出優惠吸引用家。可是公司要改變用家一直使用現金和信用卡的習慣需時,而且更需要 大灑金錢 , TNG Wallet 未必做到,而巿場上看到商機不止一間公司,於是陸續有公司加入這個巿場,而 支付寶香港 (Alipay) 這個品牌就乘勢而起。 支付寶香港是由 長和( 00001 ) 夥拍螞蟻金服的合資企業 Alipay Payment Services ( HK ) Limited ( APSHK )經營,業務主要由公司 行政總裁陳婉真 管理,公司理念是 : 以支付為基礎,希望業務之後可滲透至香港 衣食住行 不同範疇,甚至市民「拮魚蛋」時都可用 到支付寶香港 。 公司大約在 2017 年 10 月 成立,而用戶已經累積到 100 萬個 。到底在香港的電子支付普及程度如何 ? 不妨看看 香港生產力促進局 ( 生產力局 ) 製作的「 AlipayHK 智慧支付普及指數 」。 根據報告,香港最流行的支付方式仍然是 現金 和 信用卡 ,而使用 手機支付 只有 20% 。而現時最出名的電子錢包 3 甲 就是 支付寶香港 (Alipay) 、 微信支付 (Wechat Pay) 和 Apply Pay ,如果有留意首 6 大出名的電子錢包中,容易發現它們背後必有 龐大財團 支付。 支付寶香港 (Alipay) 背後是長和系和阿里爸爸 ; 微信支付 (Wechat Pay) 背後是騰信 (700);Payme 由滙控 (005) 開發 ;Tap & Go 是香港電訊 (6823) 旗下產品 ;Apple Pay 和 Samsung Pay 是美國和南韓著名手機品牌推出,可見要改變香港人支付習慣需要 龐大財力 和 先進技術 。 在眾多的品牌中,自己最看好支付寶香港 (Alip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