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4月, 2019的文章

習慣先支付自己背後的深意

圖片
此文章為<窮爸爸 富爸爸>中不能發達的第4個原因做補充。 1. 恐懼心理; 2. 憤世嫉俗; 3. 懶惰; 4. 不良習慣 ; 5. 自負。 在理財路上,我們知道有一些公式或方法是一定可以應用到,可是因為消費上的習慣而令自己不得不失敗。 一般人的儲錢方法: 收入 – 支出 =儲蓄 有錢人的儲錢方法: 收入 – 儲蓄= 支出 上圖出自政府的網站-錢家有道 ,道出盡早儲蓄,再利用投資和複式效應來滾大自己的資本。理財的第一步不是放在投資到而是儲蓄,亦即是你有無辦法留著更多的錢。 上述有錢人的儲錢方法很多人都知道,可是做到又有幾多人? 一般打工仔喊著薪金低,福利少,安排返兼職的時間又少,而發展自己的一套生意又毫無頭緒,所以在開源和節流上,節流是較容易達到。 富爸爸在<窮爸爸 富爸爸>提及一個重要的概念:「學會先支付我自己」,意思是先滿足自己的投資需要,再講支付給其他人。 富爸爸講:「在我把僅有的錢先支付給自己後,要支付稅款和其他貸款人的壓力就會變得非常大,迫使我去尋求其他形式的收入,支付的壓力成為我的動力。我會幹額外的工作,開其他公司,在股票市場上買賣多幾支股票以及去做任何可以使那些人不再向我叫喊的事。壓力迫使我努力工作,迫使我去思考,最重要的是迫使我在錢的問題上更精明、更積極主動。」 其意思是:先將儲蓄買入資產,之後利用政府和其他貸款人(銀行)追數的壓力迫使自己尋找其他收入來源。這一招未必適用於大多數人身上,因為追數壓力不見多會迫使自己找更多的錢,反而會令自己逃避問題或借入更多的錢,例如利用私人貸款處理信用卡數,所以回歸基本步:可以減少支出作為儲蓄的第一步。 上圖 就交代到何以富人愈來愈富有,而窮人愈來愈窮,甚至債台高築。在收入(主動和被動收入)增加的同時,減少支出和負債,將儲蓄投入資產項目,當時間一長,資產產生的被動收入又增加了自己的收入,如此不斷循環就令自己變得富有。 如何減少支出?其實坊間方法很多,有些可能讀者們都正在使用。 1. 記錄每天的支出 第一點最為重要,因為自己在無數據的支持下問自己每月支出有幾多都只是憑記憶來想像,並不貼近現實,所以第一步就是建立每日記帳的習慣。現時巿面有多款記帳app給大家選擇,榮晉選用 財務管家

你如何阻自己發達2-懶惰

圖片
明明忙碌是好事,偏偏<窮爸爸 富爸爸>的作者就講「忙碌的人常常是最懶惰的人」。忙碌不等於成功(揾更多的錢),忙碌成習慣更會成癮。 例如: 「閒下來讓我覺得全身不對勁,我應該可以做更多有意義的事。」 「我沒有足夠的個人時間,我要工作、常常要加班,家事都我負責、還要照顧小孩……」 忙碌代表以下幾項現象: 1.公司給予工作太多,不懂拒絕; 2.明明身邊有同事或下屬,不敢安排工作給他們,因為下屬犯錯,最後由自己善後(執手尾); 3.責任心太重,覺得所有工作要一力承擔,壓力太大反而拖累自己的表現; 4.總認為所有工作都很重要,其實背後有先後次序,可以供自己選擇; 5.最後一項,自己以為無選擇,唯有獨自埋首工作先可以解決所有工作。 「忙碌成癮症」 (Addiction to Busyness Syndrome,ATBS)就是指「沉迷於忙碌的後果猶如慢性病,不僅讓你缺乏休息,還伴隨 倦怠、焦慮、恐懼、社會比較和身體疾病 ,而且在短時間內無法反映出來。」此名詞出向美國壓力管理學者Paula Davis-Laack。 你以為自己很忙碌,其實是把忙碌工作當作逃避自己不想面對的一些問題的方法,榮晉見過有人寧願星期六日返兼職都不肯去理解一下投資的重要性。 如果他們並不忙於工作,會常常將時間放在看電視﹑瀏覽社交網站﹑打電玩﹑網上購物等。總之,想方法將問題掩蓋起來。這是最普遍的一種懶惰形式,即是一種通過忙碌來表現的懶惰。 那麼,我們又可以如何治療懶惰,書中的答案就是讓自己變得貪婪一點。如何做到?就是訓練自己的思維由「我不能支付這個!」變成「我怎樣才能支付這個?」。 前者是反應,即是面對大腦認為不可能的事就立刻放棄,後者是疑問句,引導自己如何去思考。例如:「我如何買到新車」或者「我如何買到新鴻基地產的股票?」這一類的問題只是喚起自身貪婪的起步,因為它們對自己來講有少少的難度而又相信自己經過一悉努力後可以解決。以 「我如何買到新鴻基地產的股票?」為例,自己知道該公司的股票在分拆後仍然很昂貴,以16/4/2019收巿價為例,一手的新鴻基地產(016)要約$67,000一手,一般打工仔要花幾多時間先可以儲到一手? 自己有慾望買入該公司的股票時,就要由大問題「我如何買到新鴻基地產的股票?」分拆多個小問題。 例如: 1. 其實新鴻基

你如何阻自己發達

圖片
繼續寫對<窮爸爸 富爸爸>的<克服困難>的解讀,今次講第二點「憤世嫉俗」。 1. 恐懼心理; 2. 憤世嫉俗; 3. 懶惰; 4. 不良習慣; 5. 自負。 憤世嫉俗(噪音) 自己試過同友人講:與其一直儲現金等它貶價,不如放手一搏月供股票,反而有機會將原有的資金滾大。10個差不多有8個都是否定這個建議,另外1到2個還可能是左耳入右耳出。何解? 可能部份人認為月供股票等於倒錢入海,心裡充滿害怕、疑慮,又或者覺得不夠精明,例如:「投資!我都係唔得架!」,又或者是自我質疑:「管錢的都係交給基金經理!」這些懷疑的話的影響如此強烈,以至於我們無法將自己的投資計劃付諸行動,可怕的感覺在心中滋生。我們無法向前踏出第一步,因為我們想守著那些安全的東西(即是現金囉),而機會卻從身邊溜掉了。 「噪音」既有來自我們腦袋,也有來自我們外部的,通常會來自朋友、家庭、同事和新聞媒體。以前榮晉都有收看這些財經節目又或者上AAStock看所謂的大行報告,內文有提供數字,可是並無助理解一間企業的運作。自己好似隨風飄動的樹葉一樣,買或賣?幾時買?幾時賣?買入價?賣出價?這些統統受制於媒體。久而久之,自己完全無方向。 2016年2月頭,恆生指數低至18,000的水平,這個時候月供或者分批買入可以用低價得到優質股票,相信到2018年年初沽出獲利豐厚。即使買追蹤恆生指數的盈富基金(2800)都可以獲利30%。以上只是榮晉馬後炮而已,想藉此講出與其「估估下,問專家」,不如不理股價月供股票好過。 富爸爸的觀點是︰太多顧慮和憤世嫉俗的心態使大多數人一直生活得貧困但很安全。其實擺脫「老鼠賽跑」 的生活在技術上講就十分容易的,這不需要接受太多教育和技術分析,可那些顧慮使得大多數人寸步難行。 富爸爸講:「憤世嫉俗者抱怨現實,而成功者分析現實。」對現實的埋怨使人頭腦受蒙蔽,更何況自己看到的世界只是幻想出來 ,相反分析使人心明眼亮,發現被其他人都忽視了的機會。而這些機會其實隱藏在生活之中,有時讀書多,遠不如在生活和工作中得到經驗,多與人溝通的得著有時更勝於埋首書卷之中。 今日開始,不妨: 1. 停止抱怨; 2. 檢視生活中的投資機會。有時不一定講錢的投資,在知識和經驗上的投資都有其價值 3. 檢討一下現時的生活模式有無效,自

平凡人的投資方法

圖片
作為一個香港打工仔,工作佔去大部份時間(例如12小時)很常見。有薪金,可是往往付出不成正比。每年加「辛」或加薪,大家心中有數。 辛苦得來的薪金大部份用於支付日常生活費用,尤其是以租金﹑交通和飲食費用為佔大比重。這一種生活在<窮爸爸 富爸爸>一書中為「老鼠賽跑」。我們認真的工作,期待加薪、升職,加薪之後,才能增加消費。然後,繼續認真的工作,再增加消費!我們不停的辛苦工作,似乎只為了買更多、更好的東西(又叫支付更多帳單),這一種沒完沒了的人生,就像老鼠在籠裡不停踩著轉輪,不停地跑,卻永遠跳不出老鼠籠。 又要威又要戴頭盔 日子一久(可能工作3年後),自己發覺單單靠薪金不足以應付快速上漲的支出,於是想起投資。對投資的無知引起恐慌,於是又想起低風險的投資方法-買人壽儲蓄保險﹑做定期儲款和買政府債券。 買人壽儲蓄保險(假設20年供款期)的話,至少用10年時間,其現金價值先等於10年累積的供款額,到第11年之後,現金價值先有真正的增加。榮晉認為20到30歲期間不太需要買這一類保險,只買危疾和醫療保險做安全網就足夠。 下一步就是股票或房地產。一般打工仔不見得有首期,所以房地產暫時放下。而股票就是一手一手或者月供股票。在接觸股票可能是一手一手買入,即是有足夠的錢就買一手,其問題是買入股票後股價低於買入價,於是心中的恐懼又出現。如是者經過一段時間後,自己決定考慮月供股票,決定每月供款額,不理買入價,就繼續買入,到股巿氣氛造好(例如2017年全年)時分段沽出,之後再重覆以上的步驟,逐步累積資金。 這就是平凡人克服投資恐慌的簡單方法,即是由風險最低的方法入手,到建立起信心後就逐步買入股票這一類風險資產。

克服困難得財富 1

圖片
此文章為<富爸爸與窮爸爸>的其中一章<克服困難 >而寫的。內容主要講在理財路上遇到的困難。 無錯,人們可以經過學習到財務知識,可是在通往財務自由的路上仍有眾多困難,書中提出其中的5個,包括: 1. 恐懼心理; 2. 憤世嫉俗; 3. 懶惰; 4. 不良習慣; 5. 自負。 由此文章起,榮晉會逐一描述當中的意思,以及加入個人的看法。 原因1: 恐懼心理 根據維基百科 ,恐懼的定義如下:「恐懼(英文:fear)是指人或動物面對現實的或想像中的危險、自己厭惡的事物等產生的處於驚慌與緊急的狀態,伴隨恐懼而來的是心率改變、血壓升高、盜汗、顫抖等生理上的應急反應,有時甚至發生心臟驟停、休克等更強烈的生理反應。一個突然的、強烈的恐懼可能導致猝死。」 當自己有一份穩定的工作,每月收入扣除支出後就是儲蓄,有閒錢而不作出投資,最多是去銀行做定期存款,何解? 就是因為自身對損失金錢的恐懼。每個人都有這種心理,即使是首富級的人物都不能避免,既然恐懼不能避免,那麼之後是如何處理恐懼心理。 有位朋友一直都是一個主任仔,將工作做到盡善盡美,每月努力儲錢,大量的積蓄只作定期和買人壽儲蓄保險。他面對工作就是英雄,可是在當榮晉提到投資時,他卻避而不聽,變成懦夫。正如書中富爸爸講:「一些人非常怕蛇,一些人非常害怕失去金錢,這都是恐懼症。」因為自己害怕失去金錢,所以應趁早儲更多的錢。 人生需要多少錢先夠退休?政府有一個網頁叫<錢家有道>,包括一個退休計算機,如果以一個30歲的男人有大約$300,000的資產,強積金約$100,000,再輸入每年預期加薪和投資回報率的話,至少要有1千2百萬先夠活到85歲。 人類平均壽命延長,活到100歲亦有可能,這一類的計算機在保險公司網頁都可以找到,可是榮晉發現一個問題就是:人生的變數太多。生老病死本是正常不過的事,可是計算機不包括醫療費用和退休後生活水準的變化,即是其實這一條不會是死數,而是在20到60歲時需要利用投資和複利息將本金滾大,到65歲退休時利用資產產生的被動收入維持自己的生活,而到時的開支不可以超過被動收入,否則就會消耗本金,坐吃山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