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色資本


香港於1997年7月1日回歸中國,可是人心豈會馬上回歸?於是中央政府大致用3種策略真正收回香港。第一,是根據《基本法》掌握香港政府領導層的委任權,由董建華時代開始,每一屆特首和決策局官員都是中央信任的人。第二,維持1982年開始的單程證制度,允許內地人口遷入香港,截至2019年3月,香港已接受103萬內地人口,假以是日,這批「新香港人」將會變成支持中央的力量。最後,由內地企業操控香港經濟命脈,包括所有基建和主要行業,那麼就可以在政治、社會和經濟層面促成真正的回歸。



香港企業染紅之路內地企業在1997年回歸之前早已滲透到各行業,這裡要介紹一個知名人物和熟悉的企業-榮智健和中信集團(267,前稱中信泰富,現稱為中信股份)。



中信集團在1979年10月4日,由榮毅仁創辦,其目是想在中國改革開放之際吸引外資,以及借鑑外資管理經驗應用於中國。中信集團能夠迅速發展全賴創辦人得到中共中央委員會副主席兼國務院副總理鄧小平支持,而創辦人榮毅仁與中共關係密切,他曾出任上海巿副巿長,於1978年成為全國政協副主席。而公司直屬國務院,動用資金毋須審批,資金流動性比其他國營企業快。



香港大企業和重要產業染紅之路,由1984年中英簽署聯合聲明開始。榮毅仁過身後,1986年長子榮智健加入中國國際信託投資公司,擔任中信香港的副董事長兼總經理,並且在國家領導人李鵬和朱鎔基支持下,來港成立中信香港,大舉入股香港的戰略性企業:1987年購入國泰航空12.5%股權、1990年收購港龍航空38%股權和20%香港電訊股權、1992年收購恒昌企業(大昌行前身)、1997年購入中華電力(0002)20%股權,傳媒稱之為「收購香港之戰」,之後於1990年代初收購在香港上巿的泰富公司,將資產整合後易名為中信泰富。

然而,因為2008年公司被揭發隱瞞「炒燶」外滙期權合約(Accumulator)的事件,錄得至少155億港元的損失,加上遇上全球金融危機,所以急於將中華電力(0002)、國泰航空、香港空運貨站、合誠汽車大廈等股權沽出。截到2019年5月,將旗下的亞洲衛星(1135)私有化,再於10月提出私有化大昌行(1828)。

遍及各行各業的紅色資本

時至今日,中信股份(0267)主業為金融業,集中在內地,香港業務的貢獻微乎其乎。中信在香港逐漸淡出,而中資繼續攻入香港,現時在很多方面都是由中資佔一席位:

電訊
2019年中國移動香港持有5G頻譜。
銀行
2008年,永隆銀行被招商銀行(3968)收購;2013年越秀集團以116億港元收購創興銀行(1111)股份。
證券業
2009年,海通證券(6837)斥資18.22億元收購1973年在港成立的華資大行大福證券逾52%股權,並易其名為海通國際。
保險
中國人壽海外、中銀人壽、國壽海外佔巿場佔有率40.1%
電力
港燈電力投資(2638)其中21%股權由中國國家電網公司持有,該公司直屬中國國務院。
供水
香港的水主要由國企粵海投資(0270)提供

值得一提的是中資地產商已經在香港囤地。在上世紀的60年代開始,以李嘉誠和李兆基等華資財團為首的地產商在新界囤地,到現時,這批華資地產商在新界農地的增幅已經減少,而近年中資地產商照辦煮碗,除了在市區天價投地外,還密密在新界囤農地,建立土地儲備,當中以中信泰富地產、綠景(中國)(0095)和中國海外(688)比較知名。







內地發展商投地除了利用本身的財政儲備外,還利用香港居民的錢來投地,例如 :

2017年合景泰富(1813)和龍湖(960)以巿場上限價投得啟德第1K區,涉資72.3億元,再以建築融資名義向中銀香港(2388)、星展香港、建銀亞洲和工銀亞洲等組成的財團融資。該地皮發展成新盤尚.珒溋,於2019年9月推出,並創區內新高。

中銀香港、建銀亞洲和光大銀行等上述具中資背景的銀行,其實持有銀行牌照,可以吸存香港資金及進行貸款給內地發展商,發展商再投地賣給香港人。做生意最理想是善用他人的資源獲利,中資發展商正表現出這一點!

2019年6月,香港出現持續多月的反送中遊行,同年10月,中國政府有意將矛頭指向以李嘉誠為首的華資地產商,特區政府又打算引用《收回土地條例》收回古洞北、粉嶺北土地興建公營房屋,處處滲出鬥地主的味道。而國務院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又指示央企和國企,增加對香港企業的投資,揚言「不但要入股,而且要取得企業的領導權、決策權。」






而在不久之前,已經有黨委進入香港老牌地產商。2019年8月,新鴻基地產(0016)宣佈,委任華潤置地(1109)前主席兼黨委書記吳向東為獨立非執行董事,為新地首次有中共黨員加入董事局。新地(0016)讓黨委加入等於買政治保險,公司在內地有量土地儲備和投資物業,為了得到更多發展機會,董事局或多或少要作出妥協,但長遠來講企業的自主性或者受到大陸規管。

而新世界發展(017)有份響應政府的要求,於2019年9月業績會上宣佈捐出300萬呎農地,面積約為1.5個維園,並與社會企業「要有光」作發展社會房屋(即是以不太著重租金收入的情況下出租單位給低收入人士)。

另外,持有最多新界農地的恒基地產(0012)於2019年11月宣佈借出錦田地皮予政府興建過渡性房屋。現時該地皮約為43萬平方呎棕地,預計可建2000伙組合屋作為過渡性房屋。

以現階段來看,長江集團(1113)、新地(0016)、恒地(0012)及新世界發展(0017)四大華資發展商在香港仍然為霸主,可是當政治大於一切,行政主導之下,它們能否維持昔日的輝煌就有待時間來證明。

恆生指數染紅






恒生指數在1964年由恒生銀行研究部負責人關士光創製。恒指往後一直以33間最具代表香港經濟活動的上市公司,作為恒指成分股(藍籌股),直至2006始新增藍籌數目至50隻。

1997年香港回歸時,當時恒指33隻成份股中,僅納入3隻紅籌股,分別是中信泰富(現為中信股份(00267))、華潤創業(現為華潤啤酒(00291))及粵海投資(00270),3股共佔恆生指數5%左右。1990年代開始大型國企陸續來港上市,至2019年11月,50隻藍籌成份股中,中資比重超越6成,而10大成份股中大部份都是中資!而至今能夠自1969年留在成份股的公司只有4間:中電(0002)、煤氣(0003)、滙控(0005)和太古A(0019)。







恆生指數染紅後已經不再代表香港經濟情況,在1997年前我們還可以它作為經濟探熱針,由於現時6成的公司都是中資,反而是中國經濟情況與指數大有關連。香港的本地生產總值在2019年第2和3季倒退,步入技術性衰退,但是恆生指數在2018年尾的25,845.70點到現在反而有上升,這代表該指數不再反映香港經濟。

總結:
中央早在回歸前已有意掌握香港的經濟命脈,自1990年代開始,中資在各行業逐漸抬頭,身邊有朋友都是打中資的工,英資在香港的影響微乎其微,華資亦會被取代,到時香港打工仔的僱主就變成中資。 

到時香港人如何自處?就是適應內地濃厚的階級觀念、講普通話和使用簡體字,還要與內地高層打交道,而這個情況似是大勢所趨,一時三刻難以避免。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隱形的霸權-建華集團

香港寬頻(1310)的前世今生與王維基

經營「頹場」的置富產業信託(778)和2020年全年業績簡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