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經濟發展史一: 轉口貿易的形成

香港過去是轉口港,後來變成工業中心,到近30年成為國際金融中心,而每一次經濟轉型並非無故發生,於是榮晉有意寫一系列文章關於香港經濟轉型原因,以及政府在當中擔當的角色,而第一篇會由轉口貿易開始。

1842年之前

在1842年之前,香港以以農業、漁業為主,而鹽業、採珠業、香木業亦曾興盛一時,但自清朝初期實行「海禁遷界」政策之後陷入停頓。


鹽業何以興起?因為鹽除了可以為食物調味和為人體提供所需的礦物質外,鹽亦可以用來醃製食物來延長食物的保存期限。雪櫃於1930年才在發達地區盛行,在未有雪櫃之前,古人發現以鹽處理蔬菜、魚及肉,可以減去食物中的水份,有助防止食物變壞。在冬天不能耕種的時段,人們亦可以食用預先醃製好的菜和肉,所以鹽是人類維生的必需品,在內陸地區,鹽更是昂貴。


採珠業的「珠」指由牡蠣(俗稱「蠔」)生產的硬的、圓滑的產物。由於珍珠屬乳白圓潤,既可作首飾原材料,同時具能安神定驚、養顏護膚及療治瘡毒痘腫,是嬰兒及女士的恩物。根據香港電台節目《香江尋源》內容,因大埔吐露港有寬闊內港,水面平靜,加上岸灣曲折,造成水流迴轉的環境,適合蠔的生長,所產珍珠既圓且大,更列作宮廷貢品,吸引居民冒險潛水採珠。


香木業指種稙「莞香」的行業。香料指可以食用的,用來增加料理香氣、味道或染色的調味品,而它的原材料為香木的液汁凝結而成的固體。香港地區的土質適宜種植香樹(通稱「莞香」),因此在明代至清初年間,皆盛產香木。據考證,香港種植的香樹,以大嶼山的沙螺灣和沙田的瀝源生產的莞香中堪稱上乘,其中有一種叫「女兒香」的產品,更被視為「南海珍奇」。當時香港、九龍一帶的居民,多以種香為主,在收成後將莞香運往尖沙咀,再運去石排灣的村落,之後用船(俗稱「大眼雞」) 運往各地區。


好景不常,清順治十八年(1662),由於鄭成功在廈門和台灣地區作亂,所以清政府以「海患未靖」為由,強令沿海地區鄉民遷移至內陸地區,但部份人不從,於清政府勒令將所有香樹斬伐,以斷絕鄉民生計。因此種香業全部遭到破壞,以後就再沒有恢復過來,此例可見政府政策對一個行業興衰的影響力。

1841年到1859年海港的發展


1842年中國於鴉片戰爭後就分三個階段割讓給英國,分別是於1842年中英雙方簽訂《南京條約》割讓香港島; 1860年簽訂《北京條約》割讓九龍半島;最後於1898年簽訂《展拓香港界址專條》租借新界。



對英國而言,起初香港只是「細小、荒蕪、不衛生、無價值」及「比非洲的塞拉利昂更差,因為更不衛生,而且離英國更遠」,她更想得的是中國浙江省東海水域內的一個群島-舟山群島及台灣,但後來英國發現香港島與九龍半島之間的海港是多麼港闊水深,更將該口港以當時在位的維多利亞女皇命名為維多利亞港。

1841年1月26日,英國政府代表查理·義律派遣英軍登陸香港島宣稱管治港島,標誌香港正式開埠,他於同年6月7日以駐華商船總監的身分宣布香港為自由港。自由港又稱自由貿易區、自由口岸,目的促使可自由進行貨物起卸、搬運、轉口、加工和長期儲存,而國外貨物,可免徵關稅和不需經海關人員檢查。

英國政府宣佈:凡屬來港貿易的貨物,一律特許免納任何費用賦稅,從此來往中國大陸及歐洲各國的貨物及資金開始在香港聚集,進出口貿易開始成為香港經濟的支柱產業。



為了有效管治港口貨物的轉運,英國政府在香港成立船政廳,它是殖民地政府最早成立的辦公室之一。威廉‧畢打在1841年7月獲委任為首任船政廳長,同時他兼任海事裁判官,其工作範圍包括控制下錨位置;船隻出入港事宜;維持海港治安;向公眾公布截郵時間;以及對違反政府海港規例的人士執法。除了成立機構外,英國政府在香港頒佈一系統有關航運與海港管理的條例方便建立港口秩序,這算是開始將英國法治引入香港的開端之一。

其實香港的轉口貿易在1841年發展並不理想。1844年開始就進港船隻數字作記錄,錄得538艘,共計189,257噸。至1849年進港船隻只錄得902艘,共計293,465噸。皆因香港島附近水域海盜橫行,有說平均每年發生14宗嚴重劫案,其中尤以徐亞保(活躍於1840年代末期)及黃墨洲(活躍於1850年代中期)尤為猖狂,而更重要的是當時的香港無法與上海大城巿競爭。

1842年鴉片戰爭後,清政府與英國政府簽訂了不平等的《南京條約》,條約包括〈英商可赴中國沿海五口自由貿易〉的規定,取消了廣州十三行(清朝自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採用鎖國政策,僅安排廣州和13家外商做對外貿易)壟斷外貿的特權,廣州為唯一口岸經營的這種狀況才被打破。於中國對外貿易由廣州轉移到上海,尤其在太平天國之亂期間(1851-1864),有50多萬人口湧入上海,加快了上海的發展,英資的香港上海匯豐銀行也是這期間成立的。上海作為貿易區的發展促使廣州衰落,也影響到香港的發展。那時香港只不過是一個二、三流角色的海港。直至1937 年 7 月 7 日抗日戰爭後,香港轉口港地位才迅速提高。

1860年到1898年轉口貿易的發展


人心是難以滿足的,自1841年英國佔領香港島至1859年後,英國政府將注意力放在九龍半島,當時該地英國政府與駐紮九龍城的中國駐軍的緩衝區。當時的港督寶靈(John Bowring)爵士英國要求取得九龍半島作軍事、商業、衞生和保安用途。經過1856年至1860年9月22日的衝沖、戰役和談判後,中國與英國及法國簽訂《北京條約》,條例訂明英國可以佔領界限街以南的九龍半島及昂船洲,自此殖民地政府得以控制整個維多利亞港。該段歷史稱為「第二次鴉片戰爭」。 

又因為「第二次鴉片戰爭」令廣州的廣州十三行的沒落,因為1856年,英軍炮轟廣州城。同年的12月15日,城內市民憤怒燒毀十三行街,建築物徹底化為灰燼,史稱「火燒十三行」。自此,廣州十三行沒落,迫使駐粵外商將公司總部及買辦(指由外商僱用之的人,他們懂得外語,一方面可作為歐美商人與中國商人的翻譯,也可處理歐美國家商界與中國政府之雙向溝通。)遷到香港,他們為香港帶來資金、人才及貿易發展經驗。

香港的轉口貿易於1860年至十九世紀末期發展迅速(但未超越上海),根據中國海關的數字,香港在1882年處理的貨物總額達中國貿易總值的31.02%。至1899年,香港更佔中國貿易份額的40.45%。隨着航運及轉口貿易不斷發展,相關行業如船務代理、金銀經紀、倉庫、船塢、碼頭、保險公司及銀行亦興盛起來。換言之,香港的經濟開始以轉口貿易為主導。

經濟發展令一批人先富起來,英資方面有怡和洋行和太古洋行,至今他們仍然是大型跨國企業,太古集團在2020年的香港仍然保持上巿地位。此外,有一批中國人相繼遷移到北美、澳洲、東南亞及拉丁美洲等地工作後看準當地華人對中國貨物的需求龐大,於是利用香港的地理環境及天然港口將中國貨物輸往外國,同時將外國商品轉運往內地,這一類商人稱為「南北行」。

根據當時的港督軒尼詩(John Hennessy)爵士1881年在立法會致辭時指出︰「中國貿易行(又稱南北行)及其他富有商戶將英國貨物轉運往中國,其數量由215家(1876年)上升至395家,華商數目亦由287人上升至2,377人。」「南北行」促使富有華商的出現,例如李陞與和興行,創辦人為李陞(又名李玉衡)和其兄長,主力從事美國的出入口貿易,而且他投資上環和西區的房地產,獲利甚豐,至1900年身故時,其遺產總值達600萬港元,為當時殖民地政府每年收入的3倍,富可敵政府啊!

1899到1940年香港由挫折中走向國際港口之路



英國政府取得香港島和九龍半島後發現在軍事上無險可守,而維多利亞港也不是全屬英國管轄,一旦有外敵入侵,香港就會難以守衛。加上香港島人口密集,又於1894年5至10月有鼠疫導致2000人以上喪生,三分之一的人口逃離香港,所以港英政府感到有需要分散人口來減低風險,這也同當時英國人歧視華人有關。最後,由港督羅便臣推動英國政府出面與清廷談判。1898年3月27日與清政府簽署《旅大租地條約》租出旅順和大連共25年;同年的4月,法國清廷租出廣東西部的廣州灣,英國就以要平衡勢力為由向清廷租借香港九龍界限街以北、深圳河以南地方及附近逾200個離島,為期99年,到1997年6月30日屆滿。新界擁有975.1平方公里以及廣闊的水域。英國強租新界之後,使香港原有的陸地面積(包括港島和九龍司)驟增11倍之多。


在1841年後起,香港經濟以作為中國轉口港為定位,但自中國與日本於1895年簽訂《馬關條約》後,外國人可於中國港口設置配有機器的廠房,當中尤以位於中國北部的天津與大連工業發展最迅速,而華人亦相繼於中國內陸成立配置機器的工廠,再配合至1913年間,中國建造了超過6,000哩的鐵路,連接內陸城市至沿海港口,這樣可以由生產到出口都減少對香港的依賴。上圖反映在1900到1920年間,船隻數字和船隻噸位上都錄得下跌。而香港亦在1920到1940年代期間經歷1922年海員大罷工、1925年5月上海棉花廠工人被日本人殺害、1925年5月30日英國警察在上海殺死示威者、1925年6月23日示威者於沙基被屠殺、中國共產黨在1925年6月發起省港大罷工、1930年代全球經濟大衰退及日本侵華戰爭的洗禮,令香港轉口經濟活動大受打擊,同時,殖民地政府亦因依賴轉口貿易的收入大減而要重組部門和減省非必要支出以縮減開支。當時港英政府開始要為香港經濟找另一條出路,就是製造業,但當時,轉口貿易仍然是政府最重要收入來源。



雖然香港轉口貿易受到沉重打擊,但國際形勢和交通發展間接幫助香港逐步成為國際轉口港。例如 在1910到1920年代蘇彝士運河改善工程完工,該運河處於埃及西奈半島西側,橫跨在亞洲、非洲交界處的蘇伊士地峽,是一條全球少數的無船閘運河。此外,1914年巴拿馬運河開通,該運河位於中美洲的巴拿馬,連接太平洋與大西洋,於1881年到1914年8月15日興建。這兩大設施縮短來往歐洲與亞洲及美洲與亞洲的時間,有助促使香港的對外轉口貿易,亦令國際載客航運需求大增。香港轉口貿易之路仍然持續,榮晉會於下文再延續這個話題。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隱形的霸權-建華集團

香港寬頻(1310)的前世今生與王維基

經營「頹場」的置富產業信託(778)和2020年全年業績簡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