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做小股東

利豐( 494 )因為受到電子商貿打跨,生意倒退,並且於 2020 年提出私有化,有小股東曾經於 2014 年以 146.85 萬元買入其股票,若果以私有化作價 1.25 元計,僅剩下 18.75 萬元,賬面輸 130.95 萬。再計及歷年收到股息 0.93 元,賬面仍然輸 8 成。 公司前景不明朗,這位股東無沽出股票,反而長期持有,他講當初買入原意是用於收6厘幾股息,但業務下跌影響派息。同時他犯了散戶最大的問題: 1.無留意公司業務前景,利豐(494)近年轉型失敗,又輪給電子商貿,這位股東表示無留意。 2.無留意更換管理層後對公司的影響,這位散戶表示當時買入利豐(494)是看好話事人馮國經的領導能力,之後馮氏退居幕後,由其弟弟馮國綸接手,雖然是兩兄弟,但話事人換人後管理風格會出現改變,股東無比較前後管理層的表現對業務影響是導致輸錢的原因之一。 3.心理因素:「沉沒成本效應」(Sunk Cost Effects)。它出現經濟學理論,講人在做決策時的非理性決定,好似自己支付了「戲飛」費用,入場看電影後發現劇情不如預期,但由於自己已經付出成本,唯有看到完場。在投資上,這位股東已經持有利豐(494)股票多年,又付出了金額,但由於帳面輸錢,覺得現時沽貨就吃虧,所以繼續持有,但他無想過可以將股票沽出後,買入其他業務前景較明朗的股票,例如公用股、科技股或指數基金,那麼他不致於浪費時間,又有可能追回失地。 簡單來看,打工仔做小股東只是搭下順風車,如果自己看好某公司,大可以試嘗試月供股票又或者分段買入,但切記不要一次過投入全部資金,以及集中投資於某股票身上。其實小股東的最大風險來自己,無做到分散投資和理解公司業務前景就決定投入大額資金是導致蝕錢的主因。現時疫症看似受控,但之後就全球經濟衰退,打工仔都是多備現金為妙(如果閒錢多又有膽識就可以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