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資者與企業的關係

股票投資絕對為了謀利,所以投資者與企業的關係都很重要。


投資者付出了本金投資於某公司,而企業可以將透過以下步驟回報給投資者。

首先,企業透過發行股票和債券來集資。只要股權集中於大股東之手就可以看準時勢印股票,集資最正路是發展有利可圖的生意。
其中一個例子是70年代初,李嘉誠[1]決定全力發展地產,創立長江實業(集團)有限公司,同時把握香港股市進入大牛市時期將長實上市,發行4,200萬股,集資3,150萬元,資金用於買地,自此李氏將投資重點轉移到房地業,成為現今地產龍頭。

另一種集資方法是發行公司債,買入其債券後,投資者成為企業的債主,買這類的債券視乎公司和行業前景和現金流的穩定性。如果是基建公司發行公司債,不妨可以考慮買入。



筆者首先想到是機場管理局。機場局不是一間上巿的公司,她為協助推動機場三跑工程,所以近年積極透過發債融資,最近一次是在2019年2月時發行的五億美元(約三十九億港元)債券,投資者回報率近百分之三點五。機管局背局的是特區政府,每年收入超過100億港元,所以其公司債受到投資者看中。

集資後,公司會將資金投資於業務或還債。再以機管局為例,集資為興建第三跑道系統,最終目的是配合未來航空交通量增長及鞏固香港作為國際航空樞紐的競爭力[2]。在海運上,香港的優勢每況遇下,其國際排名已跌至第五位,迫使長和旗下和記港口、九倉旗下現代貨箱及中遠海運港口組建海港聯盟[3]合作救生意。沒有航運,還有空運,政府支持機管局發展三跑,穩著國際航空樞紐的地位。可惜至少,機管局無上巿,否則又是另一隻優質的收息股。


最後就是投資者最關心的問題,企業定期與投資者分享利潤。買入股票或債券就可以分享到企業的利潤。部份公司很樂意將大部份盈利分派給股資者,亦有類似房地產信托和商業信托的公司按協定在扣除經營成本後將盈利發放給股東。可是有部份公司只將大部份的利潤留在公司內,繼續發展新業務,諸如內銀股和長和(001)之類,她們給報股東的方式是長遠股價的增長。

投資者適合買甚麼類型的股票視乎自身對風險(不確定性)的接受程度和年齡。保守投資者大可以買入公用股和房托之類,進取的人可以買入高增長股票,諸如友邦(1299)﹑保險股等。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隱形的霸權-建華集團

香港寬頻(1310)的前世今生與王維基

經營「頹場」的置富產業信託(778)和2020年全年業績簡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