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江水與粵海投資(0270)

榮晉在文章< 香港的水資源與中英角力 >描述過香港原本缺少水資源,以及現時水資源的來源,最後交代東江水背後的中英角力。可是在完筆之後,自己仍有幾個要點想補充下,包括東江—深圳供水系統的協議內容、兩地政府在供水分擔的角色、負責供水的機構的背景,以及往後香港水資源的供應,於是決定再執筆寫多一篇文章。 買東江水的「硬件」和「軟件」 「硬件」-東江—深圳供水系統 上段提及過的東江—深圳供水系統就是買東江水的「硬件」。該系統於1965年正式啓用,多年來進行了3次擴建和1次大規模改造,以應付香港不斷增長的用水需求。截至2019年,香港的主要水源仍然來自東江水。 東江為珠江流域的三大水系之一,起點在江西省的尋烏、安遠和定南三縣,江水在廣東省皂龍川縣合河壩滙合後成為東江,整個流域總面積達到35,340平方公里,全長562公里。江水流經龍川縣、河源市、惠州市、東莞市等地後經獅子洋流出大海。 東深供水系統位於東江下游,橫跨東莞、深圳兩地,初期的取水口 設在東莞市橋頭鎮,輸水路線途經司馬、旗嶺、馬灘、塘廈、上埔及雁田等地,全長83公里,共興建6座欄河閘壩和8座抽水站。東江水以泵送方式排放到深圳水庫,然後再經水管分別輸送到深圳經濟特區及跨越邊界,到達香港的木湖,再經由抽水站、水管和隧道,將東江水分送到香港各區。 香港人口在1970年期間繼續增加,於是兩地政府於1970年代至1990年代間進行了3次擴建,並在2000年初進行全面改造,重點在於興建專用輸水管道,改善因沿線城市工業起飛(1970年代,香港產業逐漸將工業北移到內地沿海城巿,而本地發展服務業)而導致水質受污染的問題。上圖歸納出這段期間工程的重點。 東深供水系統經全面改造後,輸水路線反而由83公里縮短到68公里,設施由由4座泵站、兩套獨立供電網、兩座調節水庫等建築物組成。東江水從源頭到達東莞新取水口,途經太園泵站、蓮湖泵站、旗嶺泵站及金湖泵站後到達深圳水庫,再由水管分別輸送到達香港的木湖抽水站。上兩圖反映到新舊供水系統路線上的差別。 「軟件」-《廣東省東江流域水資源分配方案》及 粵港簽訂的供水協議 東江水資源豐富,但都有耗盡的一日,它主要靠降雨量而成,多年平均徑流量為327億立方米。除提供水資源...